close
忙碌的生活,往往會讓自己的心靈變的更加的空虛,彷彿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家庭,沒有私人的空間
,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。所以為了讓這樣的情況變少,我覺得可以多看一點書來充實一下自己。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光影言語: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,覺得內容很不錯,雖然價格不貴
但還是習慣性的比價一下
,後來找到了在博客來賣的光影言語: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價格看起來粉優惠,所以就直接下單將
光影言語: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
買回來看喔。
和我一樣對光影言語: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有興趣的朋友,提供給你們網頁參考看看喔。
光影言語: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readgirl0001/products/0010371312
商品訊息功能:
商品訊息描述:
本書是美國當代新秀學者對華人知名導演的精彩訪談實錄,主要訪談導演包括──謝晉,田壯壯,陳凱歌,張藝謀,張元,王小帥,賈樟柯,李楊,侯孝賢,朱天文,楊德昌,吳念真,李安,蔡明亮,張作驥,許鞍華,關錦鵬,陳果,陳可辛,陳耀成
作者親自到台灣,大陸,香港,走訪每一位知名導演,面對面訪談,將每位導演的電影精華心血第一手報導出來,同時結合作者長年對電影與文學的深厚研究,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電影文化內涵。
本書同時邀請了美國名導演馬丁.史柯西斯(Martin Scorsese,1942年11月17日生於美國紐約市皇后區,美國電影導演,曾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。)作序。
名人推薦
我總愛拿烹飪比擬電影。拍片像是在辦雜貨,你買了各種食材,越好的食材在手,拍出你要的電影的機會越大。──李安
《光影言語》訪問了二十位改變華語電影與世界電影風貌的傑出華語電影工作者,訪談極具魅力且難能可貴,這些電影工作者包括李安(《臥虎藏龍》)、侯孝賢(《悲情城市》)、張藝謀(《紅高粱》)、陳凱歌(《霸王別姬》)、楊德昌(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)、蔡明亮(《愛情萬歲》)、關錦鵬(《藍宇》)、許鞍華(《瘋劫》)等人,訪談內容兼容並蓄、無所不包,讓讀者得窺當代華語電影的全貌。
作者精準地掌握了這些電影工作者獨特的視界,討論的主題著重於他們的成長背景、靈感發想、環境影響如何型塑了他們的作品;此外,並旁及電影美學、與電檢及片商的拉鋸、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取捨,以及在跨國製作架構下華語片的未來發展。作者提供了二十世紀後半華語電影的綜論,將這些導演和他們的作品置於更寬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之中。
《光影言語》呈現出各個創作者的故事,清晰地表達出他們各自對個人作品、創作方式、靈感來源和遭逢困境時的看法。這本著作不僅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提供三地社會──中國大陸、香港及台灣,而非局限一處的絕佳側寫。
──馬丁.史柯西斯(Martin Scorsese)
白睿文與這些電影工作者極為珍貴的互動,以及他對中國文化和華語片歷史的深厚學識,對這些主要創作者有尋根究底、洞見非凡的描畫。
──David Bordwell(《香港電影王國》作者)
《光影言語》對華語電影名家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描繪,對華語片史亦有深入淺出的介紹,其中親切率真的訪談令人欲罷不能。
──江志強(《臥虎藏龍》、《英雄》、《小城之春》製片)
這些訪談真情流露、熱情坦率、魅力十足、鏗鏘有力、見聞廣博,而且頗具娛樂性。
──王斑(美國羅格斯大學[Rutgers University[中文暨比較文學教授)
作者簡介
白睿文(Michael Berry)
一九七四年於美國芝加哥出生,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,現職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副教授。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中國(包括港台海外)文學、華語電影、中國通俗文化和翻譯學。著作包括《痛史: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繪製的歷史暴行》(A History of Pain: Literary and Cinematic Mappings of Violence in Modern China) 。中英譯作包括余華《活著》(To Live,2004)、葉兆言《一九三七年的愛情》(Nanjing 1937: A Love Story,2003)、張大春《我妹妹》與《野孩子》(Wild Kids: Two Novels About Growing Up,2000),正在進行中的是舞鶴《餘生》(Remains of Life)的英譯。
整理者
劉俊希
生於香江,長於高雄,曾短居美國賓州,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,現暫佇於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。
羅祖珍
1977年出生於台北。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,現就讀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。
商品訊息簡述
:
電影的自由度──李安 Freedom in Film
1993年李安憑其第二部作品《喜宴》在影壇嶄露頭角,這部簡樸的華語電影以七十五萬美金的低廉成本完成製作。而恰巧十年之後,李安的《綠巨人浩克》(Hulk)殺青上映,此齣好萊塢暑期主打強檔的預算已可動支至一點六億美金。李安從一介拍攝低成本獨立電影的華語電影工作者,躋身至好萊塢一線大導的創作歷程,似乎是布魯斯.班納(Bruce Banner)變身為綠巨人浩克的寫照,但是從多方說來,李安的轉型過程因其每部電影的不斷創新、一再嘗試不同類型和勇於邁向新的戲劇領域,顯得更具戲劇性。
李安1954年誕生於台灣最南端的屏東,童年時因父親擔任高中校長一職,隨父環島調派在台東、花蓮及台南度過。一九七○年代就讀國立藝專(今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)時期,李安看了許多華語片和外語片,如《畢業生》(The Graduate),對他產生巨大的影響。不過真正在電影上的啟蒙則來自柏格曼(Ingmar Bergman)1960年的《處女之泉》(The Virgin Spring)。藝專第二年,他向來自香港的同學買下第一台8釐米攝影機,開始拍攝業餘作品,包括黑白短片《星期六下午的懶散》。二十三歲時李安前往美國繼續學業,於伊利諾大學戲劇系主攻導演,取得藝術學士學位(B.F.A in Theater Direction),之後來到培育眾多名導如馬丁.史柯西斯和奧立佛.史東(Oliver Stone)的名校紐約大學(New York University)。在此期間他與同窗如史.派克李(Spike Lee)磨練身手,並製作幾部16釐米的學生影片,以一齣主題關於曼哈頓的堅尼街(Canal St.)、呈現這條劃開小義大利區(Little Italy)和中國城在文化上/族群上疆界分隔的得獎之作《分界線》(Fine Line)達到此時高峰。《分界線》吸引了中央電影公司徐立功的目光,其後製作了李安的出道之作。
持續細膩探究東方與西方間在族群/文化/語言上的分隔線,是李安頭兩部長篇作品的焦點:1992年的《推手》,刻劃由郎雄所飾的太極老師父赴美與兒子及媳婦同住時發生的衝突;1993年的《喜宴》訴說一位台美男同志和其父母在世代及性別的隔閡狀態,他試圖透過迎娶另一位來自中國大陸、欲鋌而走險以取得合法身份的女移民取悅父母。《喜宴》精準地融合戲劇性、喜劇成分和文化批判,令該片出奇致勝;它榮獲奧斯卡與金球獎提名,拿下柏林影展金熊獎殊榮,並且橫掃金馬獎六項主要獎項。《飲食男女》則是李安的第三部作品,同時也是他被稱為「父親三部曲」的終結。1994年《飲食男女》登台映演,再度邀來郎雄入鏡,飾演一名半退休的大廚和他三位成熟獨立的女兒間的衝突,三位身份各是教師、航空公司主管和大學生,描繪她們發展互異並尋求共通的語言。《飲食男女》是李安第一部完全在台灣攝製的電影,也是他最細膩交織的戲劇作品,其中不只微妙並陳女兒們的生活,還包括當代台灣在傳統與現代的持續衝擊。這部電影為李安再度贏得奧斯卡獎提名,同時在上映期間更榮登最成功的經典外語電影,而美國電影票房收入亦超越先前所有華語片。
光影言語: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
商品網址
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readgirl0001/products/0010371312
- 隨曲就伸-中國太極拳名家對話錄
- TRENDY偶像誌2012:SPECIAL 1 三週年特別企劃
- 玻尿酸─保濕、美膚、防皺聖品
- TRENDY偶像誌 No.32:ZE A帝國之子 & CNBLUE
- 背痛的自診自療
79DE9020B455EE41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